文|盧水月
“去外賣吧!”
在COVID-19肺炎疫情的影響下,餐飲業受到很大影響,也促使其發出了自救的吶喊。
正如奶奶家的創始人吳國平所說:“網上外賣肯定會成為未來餐飲業的主要發展方向。即使在疫情結束后,餐飲業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反彈。在此期間,誰能把外賣生意做好,誰就更好。贏得這次轉機。”
然而,在COVID-19疫情下,當外賣行業受到重視時,這個隔間的餐飲業務轉向外賣,有聲音呼吁外賣平臺降低傭金,以“放松”業務。
外賣平臺的傭金糾紛再次浮出水面。
線下餐飲受到重創,網上自助外賣是突破困境的表現,而“降低傭金”的聲音減壓商家無異于一種交錯。通過降低傭金,我們能把外賣做好嗎?餐飲企業能否通過“降低傭金”贏得這一轉機?
外賣業務:80%的傭金用于支付附加者的工資
雖然外賣只是高頻率的需要,但它也是攫取流量的超級入口,但這種業務不容易閱讀。事實上,對于平臺而言,外賣是一種從一個鋼鐵槽擠出到另一個的業務。
根據美團2019年半年度報告的數據,2019年上半年,美團僅用于附加費用的總支出就超過177億元,而2019年上半年美團外賣平臺的傭金收入為216億元
顯然,外賣只是蝸牛殼里的道場。為了盈利,這取決于規模。事實上,這也是互聯網平臺取勝的規則。
互聯網巨無霸平臺無一例外地以規模取勝,發揮著“剪刀差”的規律。當規模效應沒有出現時,大規模燒錢補貼是一種流行的網絡游戲;當利潤點出來時,剪刀差的一邊是邊際成本的逐漸下降,而另一邊則代表著一條強有力的規模增長曲線,其中剪刀差就是利潤。隨著時間線的延長,邊際成本不斷下降,利潤將越來越大。
正是因為這個原因,“小利潤”必須“超賣”。
從平臺到商戶,還有一個商戶的外賣業務賬戶。讓我們看看商人有什么樣的傭金。
假設一個企業每天有20份外賣訂單,每份訂單都是30元。傭金是18%,其他費用暫時不計算在內。每日利潤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