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,疫情防控進入第二階段。隨著全國各地逐漸“解封”,城市積極恢復工作和生產,受創傷最嚴重的實體企業顯示出復蘇跡象。根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和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所“智庫2861”項目組的業務活動研究數據(以下簡稱“業務活動研究數據”),截至2020年3月10日,全國平均業務活動率已達到67.47%,在經歷了長時間的下降后,出現了周期性的小幅躍升。春節前爆發的COVID-19肺炎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,其傳播速度遠遠超過17年前的非典。中國防疫第一階段的成就在于不惜一切代價采取強制隔離措施。然而,這種策略對線下業務的發展是致命的,線下業務嚴重依賴用戶“購物”。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,實體商業幾乎完全停滯不前。幸運的是,淘寶、品多多、京東、美團等網絡平臺及時建倉,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10多億人的生活問題。根據商業活動的調查數據,春節期間的商業活動人口不到前一年的10%。隨著確診/疑似病例數據的下降,“治愈力”的提高和各地死亡率的下降,疫情后的經濟復蘇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。如今,越來越多的人走上城市的街道和小巷,給實體企業一個復蘇的機會。從大量的數據報告中,我們可以看到疫情過后的經濟“復蘇”,呈現出鮮明的特征。例如,年輕人對未來更有信心,是疫情過后的主要消費者。因為人們普遍擔心,本地化消費已經成為一個主要特征。在零售總額中,實體企業仍占70%以上,并吸收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崗位。他們的緩慢復蘇給整體經濟趨勢帶來了一個好的“預兆”。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、地域廣闊的大國,分布在各地區十幾個中心城市,如北京、深圳等一線城市,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甚至可以超過許多發達國家。因此,每個中心城市都會“吸納”周邊地區的大量勞動者,他們在這里工作和生活,同時創造財富和消費。中國人固有的“鄉土”情節導致每年春節都有大量人口遷移。疫情發生在春節前,大量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消費者已經回到了家鄉。在流行的春節期間,我遇到了整個城市的人密封和嚴重依賴
電商動態